English

转变工作作风解决实际问题

——“三讲”教育促进各级领导干部作风转变述评
2000-12-11 来源:光明日报 人民日报记者 张严 新华社记者 翟伟 我有话说

在我党走过的近80年光辉历程中,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直写在党的旗帜上。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奋斗的结果,也是恢复和发扬群众路线优良传统的结果。但是必须看到,近几年来,不少同志头脑中的群众观念明显地淡漠了,同群众的联系明显地削弱了,不倾听群众意见、不关心群众疾苦等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现象,损害和侵犯群众利益的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等违法乱纪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有的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

在“三讲”教育过程中,各地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解决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转变作风的突破口,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忧,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

察民情——把民情动态作为第一信号

在“三讲”教育中,中央要求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听取群众意见,解决实际问题。各地积极行动,认真贯彻落实。

山东省委制定了《关于解决当前干部作风十个问题的意见》,规定:县以上领导干部都要建立联系点,每半年要用一周左右的时间,自带行李,蹲点调查,倾听群众呼声,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各市地、县委按照省委要求,制定了具体意见。有些市地委还制定了《关于县以上领导干部驻村蹲点的意见》,印制了《县以上领导干部驻村蹲点手册》。县以上领导干部在驻村中,绝大多数做到了“无上级会议不离村,无重大任务不离村,无急办的事情不离村”。一年多来,全省市地党委负责同志包经济欠发达乡镇299个,包村394个;3795名县级领导干部驻村蹲点,少者15天,多的达50多天。

湖南省委对改进干部作风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和部署,并作出了《关于改进干部作风的几项规定》。衡阳县委明确提出“不卷铺盖下村,就卷铺盖下岗”,对干部下乡实行量化目标管理,具体规定乡镇干部每月在乡村工作、住宿不得少于20天,县直机关驻村干部每月不得少于15天,每天填写考勤表,由干部或农民签字证明。

转变干部作风,制度是保证,领导带头是关键。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省长储波今年以来轻车简从,先后走访了全省14个市州,每到一处都吃农家饭,听农家言,解农家忧。各市州委书记更是多次夜宿农家话家常,解民忧,安民心。临湘市委书记陈国荣言教身传,身体力行,向其他县乡领导班子成员提出了“从自己做起,向我看齐”的口号。常德市还开展了万名干部“四带四送”活动,即“带任务,带餐费、带行李、带感情”下村入户,给农民“送技术、送政策、送信息、送温暖”。湖南各级干部深入基层,体察民情,目前已探索出多种方式,如郴州市推行了定下村天数、包解决重大难点问题等“五定五包”责任制,绥宁县实行“263”(每个干部每年下村组200天,与农民同吃同住60天,劳动30天)工作制,东安县实施“一线工作法”(情况掌握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形象树立在一线)等等。

辽宁省委要求县(市)领导干部要“沉到底、问得细、聊得透”。河北三河市在“三讲”教育中,把民情动态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意愿作为第一准则,把富裕百姓作为第一目标,在全市开展了走访百家、座谈千人、发放万份征求意见表的“百千万”活动。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委“察民情、解民困、交民友”,领导干部走出机关大门,在“三同”中与群众谈心交心,解惑释疑,排忧解难。安徽祁门县领导干部“访贫问苦,访贤问计,访富问经”,广泛接触群众,从群众的实践中总结经验,从群众的意见中找差距,从群众的困难中发现问题。许多县(市)都对领导干部住村入户联系群众提出了具体要求,如普遍规定了下基层的具体时间,要求自带行李和伙食费,轻车简从,坚决不能增加群众负担,不能扰民,等等。

据中央“三讲”办统计,全国县(市)级领导干部约有90%左右的同志,在“三讲”集中教育期间深入到农村、企业、街道、学校等基层单位,特别是到那些贫困落后、矛盾较多、群众意见较大的乡村,一般住三五天,多的十几天,和群众同吃住,拉家常,交朋友,体察群众疾苦,了解真实情况,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

住村入户联系群众,促使各地干部思想作风发生了明显变化。当初,有的同志认为,现在交通发达了,通讯也很方便,到底还有无必要住进农户,是否又搞形式主义?可真正在农村住了几天后却深深感到:下去与不下去大不一样,住与不住更不一样。一些领导干部原以为自己本来是生在农村,来自基层,当了领导后也没少往基层跑,对要求领导干部住村入户不理解,认为没必要。在村里住上几天后,才体会到中央强调领导干部住村入户联系群众的真正意义。认识到自己过去说是了解农村,其实并不真正了解,对群众想什么、盼什么并不真正清楚。湖北宜昌市一领导干部深有体会地说:“住村几天,感受很多,最大的感受是自己有欠账感,欠人民群众的账。”还有一位县委书记在总结下基层后的体会时说:“在短短几天时间里,我们领导干部的所见、所闻、所感、所为,比坐在办公室里看一百份材料、听一百次汇报、打一百次电话都要丰富得多,生动得多,有效得多。”

“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这是广大县(市)领导干部住村入户的共同体会,他们纷纷表示,要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和各种有损党群关系的不良作风。看到领导干部纷纷下乡住村,以亲人的态度置身群众之中,群众对干部的一些怨气化解了,血肉之情加深了。不少群众说,看到城里的干部住村入户,就像看到当年的老八路、老土改回来了,党的优良传统回来了。

深入基层方能察民情,深入群众方能解民意。广大领导干部把民情动态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增强了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许多同志深有感触地说,要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首先就要做群众的贴心人;要为人民服好务,首先要把自己置于群众之中。要在工作中少一些浮躁情绪,多一些务实精神;少搞一些形象工程,多搞一些民心工程,使自己真正成为“三个代表”的自觉实践者。

听民声——把群众意愿作为第一准则

“重视群众意见,解决群众困难。”这是在“三讲”教育中各级领导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出发点。广大领导干部下基层征求群众意见,向群众请教,做群众工作,又带着群众的意见上来,专题研究解决,赢得了群众。甘肃庆阳县委书记在深入基层中,得知赤城乡两个村多年来为了争井水矛盾很大,便耐心做工作,解决了“一眼井”的纠纷;得知蔡家庙乡住校学生多年来三餐都是开水、馒头,便筹资在锅里加点儿米,使全县23所中学4464名住校生喝上了热米汤,解决了“一把米”的问题;得知南庄乡几年前就准备修的路一直未修成,便实地考察,提出了改变原设计的意见,既不增加开支又提高了路面等级,解决了“一条路”的问题。宁县县委书记6天步行130多公里,走访8个乡镇25个行政村,现场解决问题21个。河南鄢陵24名县级干部走访村民500余户,征求群众意见286条,化解各种矛盾纠纷26起,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160个。江西2100多名县级领导干部深入3400多个村,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9000多个。湖北黄冈市把减轻农民负担作为大事来抓,在开展“清负担、清合同、清财务”的同时,从源头抓起,减少干部和民办教师2万多人,由此减轻农民负担近亿元。

甘肃酒泉市领导干部住村入户中,直接听取过去从未听到的意见和建议,切身体会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改变了以往决策听干部说得多,听群众说得少的状况。通过向村里干部群众了解情况、求教问计,形成专题调查报告39份,从不同侧面就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步伐,积极投入西部大开发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见解。

科学决策来自群众,群众最了解本地的优势、劣势和应该做的、不该做的。黑龙江黑河市瑗辉区从1997年用行政命令,在全区强行推广玉米大面积双覆种植,由于违背科学规律,造成较大失误。通过住村入户摸实情,听民意,纠正了这一错误决定,并举一反三,吸取教训,受到群众欢迎。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的领导干部,深入乡村调查研究,拜群众为师,为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县委书记到三弄乡兴利村进行调查,针对该村羊品种严重退化,管理不善,科技养羊意识淡薄等问题,撰写了《从兴利村养羊业看都安养羊的发展前景》的调查报告,提出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结构,优化品种,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建立新型山羊投资机制的发展思路。其他班子成员也递交了涉及经济发展、群众生活等方面的调查报告。

广东省高州市有个村的农民对207国道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偿处理不满意,多年来数次上访,导致干群关系紧张,拖了7年未能解决。在“三讲”教育中,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207国道扩建用地遗留问题处理小组,由市委书记任组长,抽调人员进村入户听取群众意见,宣传国家有关政策,并筹资130多万元,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群众比较满意。他们还举一反三,解决了227件久拖不决的信访积案,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广东德庆县北区由于有关部门在管道问题上扯皮,致使区内群众饮用自来水的愿望至今未能实现。区党政主要领导深入这个区了解实情后,投资65万元,协调有关部门仅用一个月时间解决了这个多年老大难问题。村民们敲锣打鼓赠送绣着“‘三讲’教育见成效,饮水思源颂党恩”的锦旗,表达感激之情。

解民忧——把富裕群众作为第一目标

广大农民首盼、急盼的是什么?是发展、是致富。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同老百姓共商发展大计,把富裕群众作为第一目标,是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落脚点。

河南鄢陵县委主要领导同志深入程庄村与群众实行“三同”,了解到这个村有养牛的基础,群众养牛致富的愿望十分强烈,但苦于资金短缺,有劲无处使,立即同有关部门协调,解决小额贷款10万元,帮助这个村找到了用三年时间饲养肉牛1000头、种植花卉1000亩、栽植杂果100亩的“双千一百”的发展路子。重庆市綦江县委书记在住村入户时发现有15户34人至今还住在岩洞里,当即商请有关部门拨款11万元建房,并解决了供电问题,使这些群众结束了住岩洞的历史。

广大县(市)领导干部在住村入户联系群众中,普遍重视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要致富,先修路”,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县委书记住村入户后,针对村民们迫切要求修路的问题,当即协调调运水泥100吨,并在住村的第二天就把第一批10吨水泥送到工地,自己还抽出半天时间参加修路劳动。听说县委书记在修路工地,附近3个村民组在家的80位村民自发地来到工地,形成了干群一齐冒酷暑、战高温、共修民心路的局面。村民们高兴地说:“过去路不通,我们祖祖辈辈上面靠肩膀,下面靠脚掌,现在致富有盼头了。”

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有的单靠群众自身的力量难以克服,渴盼着干部们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排忧解难。住村入户的各级领导干部把抓发展思路同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尽心竭力为民解忧。广东河源市组织13000多名县、镇干部深入乡村农户,把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履行公仆职责落到实处。这个市的紫金县宝山矿场由于用比较落后的办法采矿,致使青溪河长期受黄泥水的污染,沿江10多万群众深受其害。这次下乡“三同”工作队,采取果断措施,对宝山矿场进行了认真整治,从而使这个困扰当地群众近30年的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

山东省委要求县以上领导干部在包乡驻村工作中,要立足当地实际,既帮助解决群众关心的一些修路、架桥、引水、理财等实际问题,更要重视把乡村班子建强,把经济发展的路子选准,把各项规章制度订好,从根本上解决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问题。莒县大石头乡是日照市出了名的山乡、穷乡,曾流传着“四个轱辘进不来,两个轱辘扛起来,一个轱辘抬进来”的顺口溜。日照市委书记包这个乡后,从解决路的问题入手,帮助筹措资金1000多万元,修通了乡里到县城的公路,修筑了19条乡村道路,使全乡81%的村通了柏油路。同时,帮助该乡从实际出发确定了“远抓林果近抓姜,抓好畜牧奔小康”的发展思路,全乡新发展大姜6000亩,干杂果500亩,建起了大姜贸易市场。去年,这个乡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2291元,财政收入达到172万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74%和3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